以家庭濡养慈善,让教育回归生活

学生投稿 叶梓怡 郑智超

以家庭濡养慈善,让教育回归生活

——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慈善意识培育的中介作用

首先,本文解释了慈善、慈善教育和慈善意识的概念。进而,从目前青少年慈善意识淡薄的现状、产生原因、慈善教育的重要性阐发为什么需要慈善教育。然后,站在家庭层面解释了为什么慈善教育要以家庭为载体,即家庭是个人完成初始社会化重要场所,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行为有重要影响。最后,立足于发挥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慈善意识培育的中介作用,从三个层面提出培育路径。即潜移默化,培育慈善智识;知行合一,回归日常生活;多方共建,完善慈善路径。

(一)慈善、慈善教育和慈善意识的内涵——互助友爱,砥砺德行

“慈”是指长辈对晚辈的关心和疼爱,“善”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互助。慈善是对人类的大爱,是为增加人类福祉和社会福利所作出的努力,是同情心、同理心、道德心。从古代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到道家倡导慈心于物及与物向善,中国传统文化无不蕴涵着丰富的慈善思想。

而慈善离不开教育引导,慈善教育便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式、渠道对受教育者进行慈善伦理意识理念以及行为规范的引导及影响,使受教育者达成一定社会预期的慈善伦理念及行为习惯,并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教育活动。我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晏阳初先生,在儒家传统慈善思想熏陶和基督教“慈爱”观的影响下,躬耕平民教育,为贫苦人做实事,致力解决旧中国普遍存在的愚、穷、弱、私的现状。

同时,在社会保障概论课堂上,陈雷老师介绍了慈善事业和济贫制度。慈善事业时代以宗教慈善、官办慈善和民办慈善为主。如范仲淹的义田、朱熹的社仓、刘宰的粥局便属于民办慈善活动。慈善意识则是指人们对于慈善事业的看法、观点和态度,是人们在面对需要帮助的人和事时所做出的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公民慈善意识受经济、教育、文化、宗教等多种因素长期综合影响而形成的,不仅是个人层面的道德意识的体现,更是社会层面扶贫济困、追求公平等价值追求的体现。

(二)我国青少年慈善意识的现状和成因——慈善意识弱化,综合因素叠加

慈善意识主要通过慈善活动体现。无论是个人层面还是家庭层面、社会层面,慈善意识和慈善行为固然具有重大道德意义和社会价值。但笔者看来,当代青少年慈善意识不容乐观。在家庭慈善教育课堂上和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现,同学们对于慈善活动(或说志愿活动)并不热衷,且有些慈善活动并非是纯粹的慈善、奉献。以高校志愿活动为例,同学们参加志愿活动或多或少都带有着拿活动证明、志愿时长或者丰富活动履历的目的。这些想法无可厚非,但一定程度上从意识层面阻碍了慈善意识的培育:纯粹的奉献和关照变得愈加现实,利他主义愈加被精致的利己主义吞噬。笔者认为,造成青少年慈善意识弱化的成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政治层面。新中国成立之后实行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了公有化制度,大量财富被平均分配、贫富差距基本消除,慈善事业成了“无本之木”,慈善意识成了“无水之源”。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政府包揽慈善事业,导致民间慈善活动式微。计划经济时代,慈善事业长期国家化,“政府包办”的思想在人民心中根深蒂固。虽然我国慈善事业在上世纪末随着中华慈善总会的成立有了较大发展,但实际上慈善教育和慈善意识的培育仍面临较大阻碍。

二是经济层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变迁加快,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人们对金钱的膜拜和对物质的追逐。由于经济的转型、社会的转轨、社会角色不断重构、利益格局不断重组,形成了普遍的庸俗世俗主义和“人的物化”。

三是文化层面。尽管传统文化有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兼济天下”等思想,但我国古代延续上千年的小农经济和农耕文化带来的更多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独善其身”等弱化慈善意识的观念(包括许多家庭也是这样的教育思想)。加之人们普遍认为“慈善是政府的事”,故而文化上弱化了青少年乃至全体国民的慈善意识。

四是其他层面。慈善机制不健全、慈善渠道不畅通、慈善信息不完善等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阻碍因素。

(三)加强青少年慈善教育、培育慈善意识的重要性——对于个人、家庭、社会

对于个人而言,慈善教育是幸福人生的必修课。一方面,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爱心、同理心、感恩心,滋养人文精神。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谐人际关系。以个人为中心,当下的青少年以独生子女居多,独自占据整个家庭爱意的他们“只知受爱,不知爱人”,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浓厚,社会责任感不强。尤其是当下社会,为了一己私利而损害他人的事情常有发生,培育去中心化、利他化的社会责任感,在利己主义横行和物欲横流的社会显得尤其珍贵。从中科院博士的毕业致辞到最近刷屏网络的清华贫困生,他们历经苦难却未失去本心,用高尚德行砥砺所拥有的一切,实现了个人价值,也照亮了他人的路。

对于家庭而言,慈善教育是美满家庭的必需品。受当下家庭结构特点影响,多数独生子女只知被宠爱,缺乏和他人互相帮助的内心体验。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缺乏基本的感恩之心,对需要帮助人和事的漠视,在家庭中可能就表现为对父母恩情的漠视,不尊重父母、不赡养父母。相反,加强青少年慈善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培养孩子对于父母的感恩心,构建和谐温馨家庭。

对于社会而言,慈善教育是和谐社会的必备物。慈善是一种社会美德,也是一种公民素质,在现代文明社会里被广泛认同和崇尚。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价值观多元化趋势不断增强,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冲突成为人们慈善认知上的重要困境,须对人们进行正确引导。加强青少年慈善意识培育,有助于为社会慈善事业培养未来的重要捐赠群体,从而促进建设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慈善捐赠事业。

(四)以家庭作为青少年慈善教育场所的原因分析——家庭是个人初始社会化的场所

家庭是个人完成初始社会化重要场所,亦是青少年慈善教育的摇篮。父母作为家庭教育中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其教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对青少年健康个性品质的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行为的有重要影响。个体与认知情感的青少年认知行为模型指出(潘泽泉,2018),家长亲社会教育水平(程琪等,2016)常常通过影响孩子的移情水平进而预测其亲社会行为。同时,基于社会性刺激的青少年亲社会行为解释模型,父母情感反应和榜样会影响青少年亲社会倾向。

那么如何进一步理解父母教养对青少年慈善意识的影响机制呢?家庭系统理论指出,家庭是由一组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构成,所有子系统间是互赖互补的关系。基于此,有学者提出“溢出效应”和“交叉效应”(White,1999)来解释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溢出效应”是指自我与某人(或在某一方面)情绪体验会溢出影响到自我与另一人(或在另一个方面)的情绪体验。由此可推论,父母对慈善意识(或慈善事业)的理解会影响到父母对青少年慈善意识(或慈善事业)的培育。同时,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青少年社会行为的养成来自于对父母社会行为的模仿。由此可推知,父母注重道德发展和同理心培育,子女便潜移默化中养成向上向善的美好品质。

家庭教育方式适应慈善教育的特点。慈善教育归根到底是教育,离不开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在教学方式上更需注重融合生活、结合实践。相较于学校慈善教育的理论说教和价值灌输,家庭教育作为一种非正式的、隐形的和实践的教育,能够更好地契合慈善教育特点,促进其慈善伦理观的形成。良好的家庭环境、道德素质高的父母能提高青少年慈善教育的成效,将慈善教育内隐于父母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中,在与孩子的相处中随时给孩子提供鲜活的榜样、示范,能够使孩子在模仿中感受和学习慈善知识,培育和发展慈善意识(胡侠玲,2016)。同时,家长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胜于任何一种说教,能为慈善教育提供坚实的壁垒。

(五)以家庭作为青少年慈善意识培育的路径分析——发挥家庭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

一是潜移默化,培育慈善智识。慈善智识是慈善知识、慈善智慧与慈善理念的结合。知识是道德的源泉,慈善智识是慈善情感和慈善行为习惯养成的必要条件(胡侠玲,2016)。正确的慈善智识能帮助青少年在思想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行动上养成弃恶扬善、向上向善的优秀品质。

培养慈善知识,一方面需将慈善行为日常化,让孩子意识到慈善并不只是在重大灾害前捐赠物资,还可以落实到日常小事中。如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参加慈善义工活动。另一方面,慈善参与形式也并非单一化模式化,慈善不仅可以捐款捐物,还可以贡献时间及专业知识、技能等。培养慈善智慧,并不只是单指同情心和怜悯心,更是理性和判断力。如何理财、捐多少、给谁捐、怎么捐,怎么防止被不法分子诈骗......这些实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解决,提高慈善能力。培养慈善理念,教导孩子对待人际关系要友善、对待社会公共事务要有责任心等。在慈善智识培育模式下,相信定会涌现出更多有良知,站在勇气、荣誉、真实这一边,历得起风雨,经得住考验,让生命有价值,生活有意义的青少年。

二是知行合一,回归日常生活。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本。家庭教育相较于学校教育最大的优点之一在于能回归到日常生活,用理论指导实践。家长应注重培育孩子的爱心、感恩心、同情心。爱是慈善教育的必要前提,也是慈善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慈善教育应该教会孩子学会共情,即站在从他人立场出发,学会换位思考,做对他人及人类共同体有利的事。

培养爱心,让孩子在大爱的家庭环境中充分认识并领悟爱心、利他、济世的社会价值,明白自身不可推卸的责任。培育感恩之心,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和家庭系统理论中的“溢出效应”,父母的慈善行为会塑造孩子的感恩、仁慈之心。爱是恩的起点,恩是对爱的回应,在正向回馈中,正直、仁慈的伦理被构建,善良、德行的品质被筑牢。培育同情之心,不仅关注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更要对世间万物怀有同理心。尽管二胎、三胎政策相应出台,但独生子女家庭仍然普遍。在社会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影响下,个体很容易只考虑个人利益,漠视社会共同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家长不妨从生活中保护环境、关爱动物等方面入手,让孩子学会关爱自然、热爱生命。

三是多方共建,完善慈善路径。家庭是慈善教育的重要场所,发挥家庭教育的中介作用是完善慈善教育的必由之路。同时,推进慈善教育学校化、社会化,“家校社共建”也是将家庭慈善教育落细落小落实的重要方式。学校慈善教育可以借助多样化慈善实践活动中,包括主题班会、慈善讲座、励志演讲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等,让慈善文化滋润校园。社会慈善教育离不开法律保障和宣传工作。一方面需要注重关注慈善教育中遇到的各类难点痛点问题,及时出台完善相应法律、破除阻碍慈善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另一方面应借助各类宣传渠道,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引导和网络监督作用,调动民众慈善热情,让慈善文化在中华大地蔚然成风。

文字:叶梓怡 郑智超

标签:

随机推荐

长胜小学对期中质量检测毕业班进步学生进行表彰

「宣化一中:张志栋老师」尽职尽责做良师益友的优秀教师代表

EVERBAB官宣品牌代言人,携手鞠婧祎诠释美丽新主张

抗疫一线!全力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河北医大一院人

从青海藏区到贵州山区 河大支教团15年爱心接力

廊坊市召开全市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视频调度会

临清农商银行安全保卫部组织大堂保安集中培训

怀安:精准发力脱贫攻坚跑出“加速度”

「破晓而生 踏浪前行 」张家口市第二中学高三音乐专业毕业汇报演出

河北省三河市打造3D打印产业创新发展基地

营子区教体局领导来承德七中检查指导疫情防控等工作

唐山市广泛动员 强力推动 确保收看“开工第一课”视频讲座活动有序展开

骑手速度“慢下来” 文明素质“提上去”

明天起!张家口多路段将实施交通管制

唐山市应急管理局积极推进“双控”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涉县农商银行“金融夜校”火热开讲

唐山蓝天救援队古冶区卑家店镇唐家庄矿老井附近水域溺水救援

河北北方学院参加河北省冬奥医务人员滑雪技能培训启动仪式

河北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 今日下午到夜间多地谨防强降雨请防范

「宣化一中:潘德柱老师」尊重欣赏鼓励学生的优秀教师代表